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下的扶贫力量——打破资金使用界限集中财力办大事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这场事关千千万万老百姓幸福的“战役”中,作为推进各项事业进展的财力保障,我省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政策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连日来,记者先后走访民权、栾川等地多个乡镇,走进田间地头,感受财政资金聚合带来的巨变。
种芦笋种出来的幸福生活
在脱贫攻坚战中,产业扶贫既是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也是巩固脱贫成果的主要抓手,财政资金如何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至关重要。
9月3日,民权县双塔镇芦笋种植基地内,牛牧岗村58岁的闫良臣正在自家大棚里给芦笋浇水。
“芦笋一般在春节后上市,我这一座棚一次可以剪摘50斤芦笋,一年下来最少可以收入1.5万元。”今年3月脱贫的闫良臣开心地说。看到种芦笋效益不错,他又承包了一座大棚。
2017年,双塔镇把芦笋产业定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我们镇利用财政统筹整合资金472万元流转土地550亩,建设芦笋大棚578座,覆盖秣坡、牛牧岗等8个行政村,实现了贫困户一户一棚,并且成立了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保证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双塔镇镇长梁富营说。
“其实基层最清楚哪儿急用钱。以前财政涉农资金各有各的使用方向和要求,‘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资金零星分散,项目小、规模小,形不成合力。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之后,上级把项目选择权、资金使用权交给基层,我们就能锚定脱贫攻坚总目标,因地制宜地集中财力干大事儿。”民权县财政局副局长包强说。
截至目前,民权县已统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21.99亿元,确保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统筹整合相关财政涉农资金支持脱贫攻坚,可以让我们科学分配资金,跨类别使用,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道路、安全饮水等多年未能办成的群众期盼之事。”民权县副县长孟祥亮说。
拨云岭村的“幸福路”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推动产业扶贫发展的前提,也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
“我们村近几年变化非常大,主要得益于自2013年以来,各级财政累计支持数千万元帮我们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农业产业和旅游业。”9月5日,栾川县潭头镇拨云岭村党支部书记杨来法说。
拨云岭村是河南省传统村落,风景优美,也是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但拨云岭村脱贫之前,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一下雨山路泥泞,没法下田,更别提进出山村搞发展了。
“从几十厘米宽的羊肠小道到1.3米宽的小路,再到现在6.5米宽的双车道,我干了21年村支书修了近20年路。”杨来法说,“以前修路是零打碎敲、断断续续,2018年县财政统筹相关财政涉农资金连续支持,我们村不仅有了6.5米宽的公路,还做到了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
路通了,财富也滚滚而来。如今,拨云岭村依靠统筹整合政策支持,不仅发展核桃、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产业和旅游产业,高端民宿、农家乐等也做得有声有色。现在,全村100多户村民拥有小轿车70多辆,农民真正脱贫过上了小康生活。
拨云岭村的变化是栾川县发展全域旅游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栾川县统筹整合相关财政涉农资金3.62亿元,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工程,道路成为联结城市乡村的“金纽带”,彻底改变了“山里山外两重天”的局面,深山村优质旅游资源得以开发利用,乡村道路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
像栾川县一样,在全省,相关试点县围绕脱贫攻坚规划,统筹整合灵活使用相关财政涉农资金,牵住牛鼻子、突出关键点,使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民权县5年来统筹整合财政资金投入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等领域,不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兰考县连续两年将超过50%的整合后资金用于产业扶贫,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基础。
财政资金监管更有力
“用起来非常方便,内容也清楚明白。”在民权县双塔镇秣坡村脱贫攻坚指挥部,一台查询机分外醒目。9月4日,村民田明善点击屏幕,进入民权县惠民扶贫资金大数据监察平台,输入身份证号码,自己享受到的各类财政补贴明细全部出现在眼前。
该平台与国务院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河南省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构成了扶贫资金监控三大抓手。目前民权县529个行政村都设立了查询终端,群众不出村就可查看自己享受的惠民政策、项目信息、资金安排等情况。
民权县直达村级的项目资金查询终端是全省扶贫资金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的体现。实际上,在我省涉农财政资金统筹整合的大棋盘中,资金使用监管是重要一环。
2016年以来,我省积极推进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支持脱贫攻坚政策,在全省38个国家级贫困县、15个省级贫困县和10个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非贫困县全面开展试点。将国家明确要求的17类中央资金和省级财政安排的13类专项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鼓励市县积极盘活存量资金用于脱贫攻坚;省级层面则及时修订阻碍制约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的政策规定,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开绿灯”。
与此同时,省财政健全完善了扶贫资金监管的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起“制度+技术”扶贫资金监管模式。在整个监管体系中,全省各级各部门责任有分工、过程可监控、流程可追溯,实现了对扶贫资金从预算安排到绩效考评的全链条、全覆盖动态监管。
“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是推进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此举避免资金使用‘碎片化’,盘活各领域‘沉睡’的财政资金,把‘零钱’变成‘整钱’,统筹用于脱贫攻坚急需的重点领域,增加资金有效供给,既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用足用活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举措。”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实践证明,各地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在推动各项扶贫工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统筹整合政策实施前,各级财政每年投入我县扶贫资金不足8000万元,统筹整合政策实施以来,每年投入扶贫资金为3亿至4亿元。”栾川县副县长王宏晓说,执行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政策前后变化明显,“如今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县,整合的各部门资金按照脱贫攻坚规划统一安排,避免了部门重复安排项目,‘握指成拳’‘重拳出击’,形成了多渠道、全方位、一体高效的扶贫投入新格局。”
相关财政涉农资金由县级结合脱贫攻坚规划进行灵活又明确的统筹使用,充分发挥了财政政策作用,无论是扶贫产业体系的飞跃、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还是对家门口就业的拉动,财政助推脱贫攻坚的成效显著。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民权县威盛辣椒制品有限公司使用统筹整合财政相关涉农资金2000万元建设扶贫智能车间,八成以上的就业工人为本地人。每天的临时用工150人左右,全部是老人和不便外出的妇女,每人每天工资约60元。此外,企业每年15万元的租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据了解,截至今年6月,全省63个试点县共整合各级财政相关涉农资金1009.7亿元。“政府通过统筹整合财政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资源投入脱贫攻坚项目中,不仅很好地助推了脱贫攻坚,也将在乡村振兴中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省社科院院长谷建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