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谈 | 勤思善问更能成就事业
法国两位科学家普鲁斯特与贝索勒,为了探索化学上的“定比定律”,经常会在一起互相提出问题,质疑对方的研究成果,他们激烈地争论了九年。最后,普鲁斯特获得了成功,但他把一半的功劳归于贝索勒,他说,正是由于贝索勒对他的观点提出种种质疑,才激发了他的灵感,促使他更加深入地研究“定比定律”。
从某种意义上讲,勤思善问就是要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真知,在波澜壮阔、惊涛骇浪的时代里获得灼见。现实生活中,要做到勤思善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对强于自己的人提出疑问,可能会有“卿不如我,奈何疑我”的不解;如果对不及自己的人提出疑问,又可能会有“卿既胜我,何须疑我”的感叹。殊不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离不开勤思善问的勇气与智慧,也离不开诤友之间相互切磋。
教育家陶行知写过一首打油诗:“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给我。你要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比弟弟和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常请教“八位顾问”,提倡的就是不盲从盲信、自以为是,不失掉主见、随波逐流,而是经常扪心自问为什么,多向他人虚心请教,培养勤思善问的求知美德。笔者由此想到被誉为“世界物理学家圣地”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之所以能够培养出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该实验室每天下午组织“茶时漫谈会”,各类人员自由参加,坚持提问优先,鼓励畅所欲言。许多重大研究成果都是在不断的问答切磋中得到灵感、受到启发。
读书学习坚持勤思善问难能可贵,干事创业更是如此。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边淮河挡住去路,后面追兵即将赶到,搭架浮桥又来不及,去查探地形的参谋回来报告“大水滔滔,难以过河”。刘伯承批评他:“应该看水深、流速、河底情况等,‘大水滔滔’是什么概念?”后来,刘伯承带着一名警卫员来到河边,找了一个小筏子下河,手拿一根竹竿亲自试水深,又观察到一名老乡从上游拉牲口过了岸,由此综合判断人也可以过河。他一声令下,大部队成功渡河,甩开了敌人。正因为有勤思善问的精神,刘伯承才能做出正确指挥,屡屡化险为夷。
“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历史的事实是由矛盾的陈述中清理出来的。”面对复杂局面、未知情形,我们需要多去想一想是什么,多去问一问怎么办,通过自己的勤思善问驱散迷雾,找准坐标方向,如此方能更好地成就事业。